新闻动态
网站目录
联系我们
联系人:王部长
加盟热线:400-6868-123
电话:0431-85161442
传真:0431-89255123
地址:吉林省长春市顺达路1369号修正大厦
邮编:130012
详情
理性看待外企
理性看待外企
因为外企做得好,所以学习外企走路的国内企业和同行也特别多。
我们可以借鉴外企走过的历程,汲取其教训和经验,但我不赞成国内企业学习外企的核心优势,实际上,核心优势也是学不来的,我们看到的往往是外企因为竞争优势带来的外在现象,如价格高很NB、品牌强很厉害、推广多很强势,这些都是外企已经做好的结果,而不是人家做好的原因和方法,也不是其所谓的核心优势所在。
我们看到的外企品牌力很强,不是因为打造了知名品牌,企业才做好的,而是因为做好了企业,才有了品牌知名度,也不是一开始就具有的,不是一朝一夕的功夫练成的,而是建立在技术研发、管理水平、资金实力、营销能力、生产协调等方面的基础上做到的,是积累了几十年甚至上百年才能做到的,外企比拼的是综合实力,而绝非单一竞争手段和优势。
当然,我们也没有必要把国内企业批的一文不值,或者说恨铁不成钢,似乎国内企业都糟糕透顶,和外企简直没法比,比来必去,人家这也好那也强,咱这也差那也不行。事实并非如此,外企在专利化合物方面势如破竹,市场份额逐渐攀升,但国内企业在一些非专利化合物方面也同样是不甘落后,击败了不少外企,占据了市场的主要份额,如功夫、甲托、草甘膦等。另外,根据中国农药工业协会公布的数据,即使做的最大的外企,2011年在中国的农药制剂销售额也不过7.7亿元,而国内最大的农药制剂企业销售额为15.3亿元。
很多同行视外企如同洪水猛兽,认为外企的大势扩张可能会导致国产农药产业未来全军覆没,其实外企并不可怕,外企的今天也是在中国市场苦苦经营十几年的结果,是看重中国未来市场而进行的战略投资和精心布局,外企当今的规模也是由无数的兼并和收购形成的。我们也并没有完全输给外企,将来也不一定就会败给外企,我们有自己的优势和长处,我们有自己的资源和竞争力。最重要的是,过去的二十年,中国农药工业的进步和发展有目共睹,中国农化企业的改变和突破有目共睹。
以中化为例,2011年10月,中国化工集团出价14.4亿美元收购世界第七大农化企业以色列马克西姆-阿甘公司60%的控股权,成功走向海外市场,并跻身全球农化企业前十强。而我们所熟知的外企(全球前六大农化巨头)无不是通过并购实现快速扩张的,外企能做到的,我们早晚也可以做到。
暂时比外企落后并不可怕,人家已经发展了几十年甚至上百年,是一个标准的壮汉,而我们才发展十几年、二十几年,我们还是一个十足的少年,两者之间当然会有显著的差距,这是不可扭转的客观事实。我们应该看到我们的进步,应该看到在竞争的环境下,诸多国内企业的迅速崛起和成长,诸多国内企业的原始积累和发展。
因此,从发展历史和阶段来看,国内企业并不比外企差到哪里去,国外的月亮也并不比国内圆,尽管我们面临的形势比较严峻,尽管国内农资市场还并不是完全市场经济。
和外企竞争,我们不能以“硬”碰硬,外企的化合物专利优势非常明显,很多人抱有爱国之心,一直喊着叫着要国内企业也加大农药创制投入和研发,但是值得我们思考的是,除个别国企外,短期内民营企业有没有这个资金实力?有没有这个积累和沉淀?是走创制还是仿制为生?是否需要量力而行、审时度势?
所以,我们应该正视现状和存在的问题,理性看待外企与国内企业的竞争关系,既不盲目乐观,也不一味排斥;既要看到我们存在的不足和差距,也要看到国内企业的进步和发展。当然,我国农药工业正处于转型升级关键期,相关方面应该加大对国内农药产业的扶植,鼓励企业间并购;国内企业需要继续保持我们的优势和发展速度,也应加强技术和研发投入(目前仅有少数国内农药企业的研发投入达到销售额的1%-2%),加强研发队伍建设,重视服务和推广,树立民族品牌,在不久的将来能够全面与外企相抗衡。